返回

大唐狄梁公之血影疑案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九十三章:进退失据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下恶狠狠地说道。

    慕容雪奋力抵抗,但终究寡不敌众,证据被抢走。

    就在众人感到绝望之际,那位曾为狄仁杰传递消息的小吏挺身而出。

    “我记得那些信件的内容,可以重新默写出来。”小吏说道。

    慕容雪眼中重新燃起希望,赶忙让小吏默写。

    小吏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,将信件内容完整地默写了出来。

    慕容雪再次带着新的证据,冒险进宫。

    这一次,她终于突破了武三思的重重阻拦,见到了武则天。

    “陛下,此乃证明狄大人和魏大人清白的关键证据。”慕容雪跪地呈上。

    武则天看后,神色有所缓和。

    “若此事真如你所说,狄仁杰和魏元忠确是被冤枉的。”武则天说道。

    武三思得知慕容雪进宫面圣,心中大惊。

    “不好,事情恐有变故。”

    他赶忙进宫,试图再次诬陷狄仁杰。

    “陛下,这定是狄仁杰一伙伪造的证据,不可轻信。”武三思说道。

    武则天沉思片刻,道:“传狄仁杰进宫,朕要当面对质。”

    狄仁杰被从牢中提出,带到了宫中。

    “狄仁杰,你可有话要说?”武则天问道。

    狄仁杰不卑不亢,将自己所发现的阴谋破绽一一道来。

    武则天听后,心中已有了判断。

    “武三思,你还有何话可说?”武则天怒视武三思。

    武三思此时仍试图狡辩,但言辞已显得苍白无力。

    最终,武则天明察秋毫,识破了武三思的阴谋,狄仁杰和魏元忠得以沉冤昭雪。

    狄仁杰出狱后,并未急于报复武三思,而是继续收集其罪证,以防其再次兴风作浪。

    而武三思经此一役,虽未受到严惩,但在武则天心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。

    他心怀怨恨,却又不敢轻举妄动,生怕再次被狄仁杰抓住把柄。

    狄仁杰深知,朝廷中的斗争远未结束,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,为了正义和国家的安宁,继续与奸佞之人周旋。

    武三思阴谋败露后,狄仁杰和魏元忠虽已沉冤昭雪,但武则天对武三思的处置却相对宽容,这让朝廷上下对武则天的态度颇有微词。

    狄仁杰深知,要想彻底铲除武三思这一祸根,必须重新获得武则天的绝对信任,让她看清武三思的真实嘴脸和巨大危害。

    于是,狄仁杰决定从整顿朝纲、改善民生入手,以实际政绩来证明自己的忠心和能力。他亲自深入民间,了解百姓疾苦,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。

    他严惩贪官污吏,使得官场风气为之一新;他积极组织兴修水利,促进农业生产,让百姓安居乐业。

    同时,狄仁杰不断向武则天进谏,陈述武三思过往的种种恶行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,提醒武则天不可掉以轻心。

    “陛下,武三思野心勃勃,若不加以遏制,恐危及大周江山。”狄仁杰言辞恳切。

    武三思见狄仁杰不但未被打倒,反而在朝中的声望愈发高涨,心中愤恨不已,决定展开反击。

    他深知狄仁杰深受百姓爱戴,若直接对其下手,恐再遭众人诟病。于是,他决定从狄仁杰推行的改革措施入手。

    武三思暗中勾结了一些因狄仁杰改革而利益受损的权贵,煽动他们在朝中对狄仁杰的政策提出质疑和反对。

    “狄仁杰的改革过于激进,扰乱了朝纲,实非大周之福。”

    “他所谓的兴修水利,不过是劳民伤财之举。”

    这些言论在朝堂上逐渐传播开来,给狄仁杰的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阻力。

    同时,武三思又指使自己的党羽在民间散布谣言,诋毁狄仁杰的改革成果。

    “所谓的改善民生,不过是狄仁杰为了自己的名声作秀罢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些新的政策,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艰难。”

    这些谣言使得部分不明真相的百姓对狄仁杰产生了怀疑和不满。

    武三思还买通了一些地方官员,故意在改革实施过程中阳奉阴违,制造混乱,然后将责任推到狄仁杰身上。

    一次朝会上,武三思亲自出马,向武则天进言:“陛下,狄仁杰的改革如今已造成诸多混乱,民怨沸腾。若再不制止,恐危及江山社稷。”

    武则天听了,心中也有了几分动摇。

    狄仁杰面对武三思的反击,并未退缩。他在朝堂上据理力争,陈述改革的必要性和已经取得的成效。

    “陛下,改革虽有阵痛,但长远来看,必能使大周繁荣昌盛。如今的阻力,皆是奸人作祟。”

    然而,武三思早有准备,他罗列了一系列所谓的“证据”,试图让武则天相信狄仁杰的改革已经失败。


第九十三章:进退失据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